1962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方案。在此之前,中方已经在上一阶段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我们之所以提出和平解决这一方案,完全是站在维护两国和平的角度去考量的。
中方在24日当天就下令东段部队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合。4天后,我军在边境西段的部队也停止追击,在甲岗地区进行集结休整。按照中印双方的协议,两军应当从实际控制线向后各自撤退20公里,以避免正面的冲突。
中方这种“退避三舍”的停战方式,是充满了诚意与正义的。但尼赫鲁方面不仅不承认印军的失败,还固执地拒绝了中方提出的合理意见。他一方面在国内发动反华运动,一方面又向美国等西方势力求援,不断地增派人员、运输武器前往中印边界。
到了11月中旬,尼赫鲁已经在中印边界东西两侧纠集了超过3万的兵力,主动进攻已经撤退休整的解放军。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央军委立刻下达了反击的指令,要求疆藏地区的指战员分别在西段和东段作战。
那么,这场正义的反击战结果如何呢?本期内容,将为您讲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解放军指挥部采取的“关门打狗”战术,一起回顾那场振奋人心的战役。
尼赫鲁的狼子野心在尼赫鲁拒绝了中方提出的停战建议后,周恩来总理多次向他致电,呼吁印度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解决问题。11月4日,周总理在电文中就语重心长地指出,中方的所有建议都是带着极大诚意与友好的。
“对等而不片面,平等而不屈服,互让而不强加于人,互相尊重而不欺凌一方,友好协商而不武断专横。”
但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始终无动于衷,他对外宣称这是“一种骗局”,要求中方将印方侵占的我国领土归还。面对这种无理且滑稽的要求,中方政府如何能答应他?
“碰瓷”失败的尼赫鲁一面四处散布谣言,宣称中方主动侵占了边境的领土,想以此来混淆舆论界的视听。
而这一切不过是“障眼法”罢了,尼赫鲁在大肆以不实的消息对中国进行舆论攻击的同时,还在国内鼓吹“华人威胁论”。尼赫鲁的言论造成了大量在印的华人受到伤害,被蒙骗的印度人民开始大量地进入到队伍中,前往中印边界进行作战。
而在尼赫鲁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后,新组建的“应急内阁”通过外交手段向美国等西方国家摇尾乞怜,并且成功地获得了不少的军事援助。从10月底到11月中旬,尼赫鲁在边境地区部署了炮兵部和装甲兵部各一部,同时还有有装备着美军武器的2个师9个旅的兵力,他们分布在疆藏边境的各个要塞。
尼赫鲁的目的是十分明显的,他以为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反败为胜,然后将侵占的我国领土收入囊中。可惜尼赫鲁还是低估了解放军的魄力与胆识,我们并不是不敢打、不能打、不会打,只是不愿意与邻国损耗彼此的实力,让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
自古以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11月14日,卷土重来的印军在瓦弄、西口山地区主动进攻,解放军战士在军委的命令下负责反击。
当时,印军3万余兵力的部署是这样的。他们在东段(藏区)分别在邦迪拉—西口山、瓦弄地区、 “苏班西里”和“西安”两大边区、提斯普尔这四个区域部署了7个旅的兵力。其中,印军第4师的4个旅全部部署在西口山地区,这与相邻的瓦弄地区是他们攻击的重点。
在西段(疆区),东堤及其以西、楚郐勒及其以北、列城这三大区域,都部署了超过1个旅的兵力。其中,印军的喜马拉雅第三师被部署在列城地区,这是他们在西段进攻的重点所在。尼赫鲁等人期望以这样的方式震慑中国,然后获取谈判的资本,但中央军委并未给予他们机会。
西藏军区的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被调集到邦迪拉—西口山地区,当成作战主力对来犯的敌人予以痛击。同时,为了加强瓦弄地区的作战力量,4个团的兵力被调集到昌都,由军长丁盛(少将衔,下文直接称呼为“丁盛少将”)、副军长统泰等人负责指挥。西段的新疆兵团指挥1个团的主力,负责防守印军的突然进攻。
根据刘伯承元帅等人的预测,东段的藏区是尼赫鲁进攻的重点,而邦迪拉—西口山以及瓦弄地区则是重中之重。由此,早在11月上旬我军侦查到了印军大规模的增援兵力到达后,军委就派遣了各个区域的指战员抵达前线,要求他们做好地形、兵力、武器等方面的侦查工作。
其中,靠近不丹王国的西口山地区由刘伯承元帅亲自部署,他将其概括为“钢头、锡尾、背紧、腹松”这四个特点。由此,我方在此区域的指战员根据敌方各个组织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战术。但总的来说能被总结为四个字,那就是“各个击破”。而对于瓦弄地区的敌军,昌都指挥部的丁盛少将更是创造性地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战术,沉重地打击了印军。
各个击破,关门打狗西口山之战的总体战术是“各个击破”,解放军战士以不同的方式对敌军不同的部位进行打击。从队伍的形状上来看,印军在狭长的西口山地区沿着邦迪拉公路摆开“一字长蛇阵”,从与我军接触的方向来说能被分为“头尾”以及“腹背”。
扼守在西山口的敌方主力作战部队,第一时间与我军发生正面冲突,这就是他们的“头”。印军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吃了大亏,所以他们将自己的精锐战士以及尖端武器集中在前线,后方的那部分就显得力量薄弱。
靠近中印边境的地方作战部队,在人员部署以及武器装备上要远远强于靠近本国境内的部队,他们的警惕性和组织性也很高,这属于他们的结实的“背部”。所以,刘伯承元帅才会形象地将地方总结为“钢头锡尾”和“背紧腹松”,而后想出了“各个击破”的战术。
印军之所以要这样操作,是因为他们从美军那里得到了不少的武器装备,加上国内又增派了大量的兵力。他们想通过“硬碰硬”的方式来消耗我军的实力,进而达到胜利的目的。然而,印度人不知道我们一个典故叫“田忌赛马”,中国人是不会愚蠢地选择硬碰硬的。
西藏军区以2个多团的核心兵力,对抗西口山的印军精锐,我们以差不多的力量去与敌军的“头部”作战。同时,在对抗印军坚实的“背部”时,解放军以3个多团的兵力从两面夹击,冲开他们的“背部”以挖开他们的“腹部”。而在对抗敌军的“尾部”时,解放军以将近2个团的兵力分散行动,主要是切断他们这一薄弱的部队,达到我们“各个击破”的目的。
果不其然,解放军通过“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的战术,避免了直接与敌人的主力硬碰硬,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击溃他们的组织。17日晚上,我方负责在尾部迂回的部队成功地击溃了敌军的一个营,截断了他们与头部的联系。而后,解放军战士在敌军的腹部袭扰,与在背部对抗的部队完成了“合围”,多处失守的印军开始乱了阵脚。
18日凌晨时分,敌军察觉到我军的“合围计划”,开始向着印度境内全线撤退。但此时他们已经失去了逃跑的机会,被我军在各处迂回的战士团团围住,只有少部分敌人逃脱。19日,我军成功地歼灭敌人超过千人,收缴大量火炮、汽车、枪支等物资。乘胜追击以后,我军一直向南追击到了查库地区,不远处就是印度广袤的平原。
此次作战,解放军全歼了地方3个旅的兵力,俘虏了印军官兵多达5200余人,可以说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而就在刘帅实施“各个击破”战术打击敌人之前,瓦弄地区也上演了一出“关门打狗”的好戏码。
瓦弄地区与西山口地区不太一样,它的东边就是缅甸、南边就是印度,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的地貌十分险峻,一方面茂林密布、高山耸峙,一方面又河流交错、峭壁险峻。可以讲,瓦弄地区的地形地貌对于敌人来说是有优势的,它属于“易守难攻”的咽喉要塞。
在瓦弄地区,印军同样纠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同时修筑了完备的工事以作为防御系统。这对于昌都地区的指挥部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与西口山地区作战一样,硬碰硬肯定不是最佳的办法。不过,负责主要指挥此次作战的丁盛少将,在仔细地勘察了地形以及敌人的兵力分布以后,提出了“关门打狗”的战术。
印军的部署大概是这样的,他们第11旅4个营的兵力超过2000,凭借修筑的工事不断向我军挑衅。印军的旅部设置在瓦弄机场附近,其他的一部分兵力驻守在靠近印度本土的一端,以便于形势不对马上撤退。而另一部分则驻守在与我军对抗的前线,以高山峭壁为依托作为进攻部队。此外,在察隅河东侧也驻扎着印军的策应部队,他们被作为预备力量候命。
丁盛少将在经过一番勘察之后,与其他的指战员就瓦弄敌军的各部分实力进行了分析。最终,丁盛少将等人得出了此次反击作战的具体战术,整体思路就是“断其后路,关门打狗”,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来逐步消极敌军的力量。
丁盛少将首先派出了1个营的兵力,偷偷从敌军的后方绕到靠近印度本土的地方,抢占高地之后扼守了他们的退路。这样一来,敌军撤退的“大门”就被解放军死死地关住了,我们只需要有力地痛击他们即可,这就是所谓的“关门打狗”。
而实际的作战计划,丁盛少将其实采取了与刘伯承元帅类似的方法,都是避开敌军的锋芒而各个击破。他将战士们部署为“梯形”阵营,以不同实力的队伍去对抗敌军不同的组织,并且以此来切割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截断了敌军的退路后,丁盛少将马上命令390团主力奔袭瓦弄机场,而388团主力则从另一方向直奔敌军第11旅的旅部。与此同时,昌都分区独立营的战士们奉命进攻敌军的另一支部队,突破他们依赖高山峭壁而形成的封锁。独立营在取得了胜利之后,截断了敌军旅部与这一支部队的联系,他们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
在另一方面,我军步兵153团向着察隅河东侧的敌军预备队出发,在炮兵的掩护下将其拿下。由此,在11月12日到11月14日之间,瓦弄地区的守军已经被我方昌都军区的解放军打得分崩离析。14日正好是尼赫鲁73岁生日,但他没想到自己的“寿礼”竟然如此“厚重”,解放军的动作和打击力度简直超乎想象。
16日凌晨时分,丁盛少将率领昌都地区的解放军进入全面反击,我们要“痛打落水狗”。已经被我军彻底截断的印军第11旅旅部见大事不妙,下令全线撤退,旅长与军长考尔等人在掩护下乘坐飞机仓皇逃窜。失去了指挥官的敌军内部大乱,他们的第一个堡垒群在3个小时后就被拿下,随后第二个堡垒群也被拿下。
至此,敌军在瓦弄地区修建的牢固的防御工事就这样失效了,我方解放军战士开始“合围”。眼看败局已定的印军士兵纷纷向着本国窜逃,但解放军1个营的兵力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我们抢占了有利的地形“居高临下”,彻底地关上了印军撤退回国的大门。一部分的敌人企图乘坐飞机回国,但没想到瓦弄机场也被我方占领了。
就这样,解放军在16日傍晚5时许,已经基本占领了瓦弄的主要地区。在接下来的5天时间内,丁盛少将下令部队向东方和南方仔细搜剿,尽量将四处逃窜的敌军一网打尽。截止到21日,我军已经追击到了中印边界线以外,这才奉命停止追击回到大本营。
瓦弄之战,解放军战士以“关门打狗”的战术,歼灭的敌人超过1200名,摧毁了他们在瓦弄地区修筑的大部分工事。除此之外,我们还缴获了大量的火炮、枪支、手榴弹等物资,俘虏了一些向印度国内逃窜的敌军。
西口山战役和瓦弄战役,可以说是此次反击自卫战的重点,印军在藏区部署的大部分兵力都被我方消灭。而在都登地区和班公洛地区,解放军战士在各自指战员的指挥下奋勇杀敌,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至此,西段地区的印军被全面清除,藏区的危险得到解除。而主要负责配合西段地区作战的东段地区,在里米金之战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解除了东段地区敌人的威胁。
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下令所有部队停止追击,回到预定的地点进行集结休整。此后,我国政府发布了三项声明,表达了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对此次反击自卫战的态度,也展示了我们的胸怀与决心。
全部打包归还我国政府发表的三项声明内容如下:
第一,自22日北京时间0时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单方面全部停火;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撤退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部20公里以外,并且承诺主动脱离双方的军事接触;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击自卫战期间所有缴获的武器等军用物资,全部打包后归还印度方面。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我国边防部队以722人牺牲、697人负伤的代价,击毙敌方4885人、俘虏敌方3968人,可以说战果是十分明显的。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中方完全有权力将缴获的物资占为己有,这本来就是我们的战利品。
我们以将近2.3万枚炮弹、超过70万发子弹、7000枚手榴弹以及榴弹炮1门、机枪18挺、火箭筒2支的损耗,换来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但此次较大规模的反击自卫战,我们缴获的物资可以列一个长长的清单,我们得到的远远超过我们失去的。
“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缴获的加农炮、榴弹炮、山炮、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数量都数十甚至数百,比如各式迫击炮加起来就超过300门,火箭筒也超过110门。其余的如长短枪、轻重机枪等武器,都以数百数千计算,长短枪支各类合起来超过5700支。手榴弹、炮弹、地雷等物资以数万计算,枪弹的数量更是多达410万发。此外,还有步话机、掷弹筒等各式军用器材若干。”
这样的胜利成果,对于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讲,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们在战场上所付出的成本,与缴获的这些战利品比起来,那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单单是子弹数量的对比,我们缴获的就是我们损耗的将近6倍,更不用提飞机、大炮、汽车这样稀罕的军用物资了。
当时在边防部队参战的很多解放军战士,在战后都十分兴奋,因为这场胜仗不仅打出了我们的威风与志气,还为我们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然而,正当我们的战士准备将这些战利品都往军营里搬的时候,军委的命令下达到了遥远的边疆。
“所有的战利品都不许动,打包好以后归还给印度。”
面对中央这样的决定,当时很多战士都十分不理解。但我们的领导人是有着自己的深意的,我们的一再忍耐与退步并不是懦弱与胆怯,而是一种智慧与勇敢。
中印两国在地缘上是邻邦,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谓“唇亡齿寒”。中印交恶对于两国来说都没有好处,唯一能够得到好处的就是美国和苏联,我们不能成为美苏争霸的牺牲品。面对印方的挑衅与侵扰,中国的边防部队必然要拿起武器狠狠地反击他们。
但是,战争只是我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不是我们的目的。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完全结束之后,中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没有必要将其逼到绝路。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在21日就宣布三项声明的原因。
我们要向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表态,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我们从来都没想过去侵扰他人。与印度作战只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击,而不是西方媒体所宣传的“侵略”。中国人民所痛恨的也并非是印度人民,而是尼赫鲁这样拥有狼子野心的政治阴谋家,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也盼望和平。
战后的印度举国陷入了极度的悲观中,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会将铁骑开到新德里。但我们的政府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没有必要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对于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选择将所有的战利品都打包还给印度,而不是占为己有。
正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战术以及高度的配合,以极为出彩的方式打赢了这场战役。但我们的目的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并不想成为美国那样的战争贩子。此战以后的中国,越来越有大国的姿态与担当,在和平共处的原则之下,中国人民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正是向往和平、创造和平、维护和平的中国人民,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披荆斩棘,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将祖国建设得繁荣昌盛。以德服人、不卑不亢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本色,我们从来都不惧怕任何人,但我们也从来都不欺负任何人。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一群充满血性与胆识的人,是他们用牺牲为伟大的祖国撑起了一片天空,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宝贵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