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驰名中外的国际土木工程技术交流平台!

东南西北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822条微博

动态微博

本站帖子精华之精华汇总 Best of the Best英语口语、听力、翻译、考试学习经验交流与探讨1000多土木工程类行业软件、计算表格和计算工具免费下载东南西北人网站QQ精英群 QQ189615688
中国土木工程师手册(上中下)东南西北人英文资料走马观花500多专业手册、工程手册100多个专业词典大汇总
如何获取积分和金币?精彩施工和土木工程技术视频东南西北人英汉对照资料汇总各版块精彩讨论贴汇总!
查看: 326|回复: 3

未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战略思考

[复制链接]
鲜花(347) 鸡蛋(0)
牧马人 发表于 2016-2-27 17: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7:45 编辑 <br /><br />未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战略思考
 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重点,以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损失为目标,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政策的基本体现。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主体是“预防为主”、“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和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制。上述政策都是针对我国地质灾害问题复杂、经济实力不强、法制薄弱等具体国情提出的。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是实行地质灾害防治中管理的关键。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中管理是我们现阶段工作的中心环节。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包括:一是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全国、省(市、区)、县(市)三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三是建立自上而下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防灾预警体系。五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队伍体系。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实现基本改变地质灾害加剧的状况,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的目标。  
  二、西部地区地质灾害与生产力总体布局
 21世纪,我国经济仍以较高速度发展,国土开发强度加大,地质环境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全国总用水量将从现在5500亿立方米,增加到7000亿立方米左右;到2010年全国土地整理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4408万平方公里以上,增加其他农用地215427万平方公里以上;全国城市将从现在的668个,增加到1003个;矿产资源开发仍将维持较高水平;今后15年内我国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而且把建设重点放在西部地区。国家要集中必要力量,建设一批水利、铁路、公路、通讯、港口、机场等重点工程;还要加强能源、有色、化工业建设等。
 目前我国工程-经济活动每年搬运岩土总量达到380亿吨,今后搬动岩土总量肯定要有较大的增长。可见,现阶段人为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扰动与改造已远大于天然动力地质作用。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经济活动,使地质环境遭受破坏或严重失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以上情况表明,21世纪初与工业化和大规模工程建设相关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将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基本上未得到有效的防治。从现实情况出发,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在近期内难以得到相应的增长,地质灾害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地质构造复杂,是地质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p  align=left>  崩塌、滑坡、泥石流:据遥感资料,灾害点上百万处,广泛分布在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以及新疆、西藏的一些地区尤其严重。这些地区地处江河上游,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断裂发育,现今构造活动强烈,崩滑流数量多、规模大、危害严重。
  水土流失:遍布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以黄河和长江上游的陕西、甘肃、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区特别严重,其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70%,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年均侵蚀模数分别达到每平方公里8000吨和3000吨。
  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广泛分布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分布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黄土、冻土、盐渍土等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病害:广泛发生在陕西、宁夏、甘肃和新疆、青海、西藏地区;
  这些地质灾害具有广泛破坏作用,一般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100多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特大灾害年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元;威胁城镇和重要工程安全,影响交通,水利等工程设施的效能。如西安、兰州、重庆等数十座大中城市以及天兰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和黄河、长江上游的水利枢纽工程遭受地震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严重危害;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是造成贫困,阻碍西部大开发,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开发涉及诸多领域,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点;该区和其他地区的大量事实表明,这些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灾害将产生重要影响——不采取科学对策和有效措施;有可能导致资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地质灾害的急剧发展,因此不但直接危害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而且削弱该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更加广泛而又深远的危害。因此,西部地区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要采取向西部倾斜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三、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政策研究与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采矿历史悠久,矿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国95%的一次性能源和80%的原材料依靠开发矿产资源提供。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形成各种矿山环境问题。因此,在开展矿山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顿与规范工作,要认真抓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尽快出台《矿山环境保护条例》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研究《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是矿山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谁诱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监督采矿权人及时整治地质灾害隐患,对违法或不履行整改义务的,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坚决依法查处。对新建矿山要按国办发[2001]85号文的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未进行评估,缺少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防止诱发矿山地质灾害。在矿业秩序整顿中,各地依法关闭了一批矿山,有不少闭坑的矿山,留有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各地要及时地设置警示牌,加强动态监测,并组织力量,开展治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由不合理的采矿布局及生产方式所造成。各采矿权人应科学制定采掘方案并严格执行,严禁无证开采。
  开展主要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重点矿山为对象,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提高矿山土地开发利用的保障,建立重点矿山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点),使矿山地质灾害得到基本控制和综合整治。
  四、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利用有效控制  
  城市是人类居住密集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在城市规划和工程经济活动中,如何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如何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必备的组成部分。”这一意见明确要求城建部门及各业主,在城市建设的规划选址项目施工过程中,须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入,做到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的勘查施工同步进行,同时竣工验收。还需做好定期监测工作。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的勘查与评价、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合理规划论证、城市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和保护,建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配合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建立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土地利用模式,加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土地资源开发管理。
  五、我国地质环境监测与站网建设  
  要在基本查清各类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站网及数据库系统,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1.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2005年底前,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建设重点是建立群测群防与群专相结合的网络体系。监测应统一要求、专家指导、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并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一般由当地乡(镇)或行政村指派专人按要求进行监测;对危险性、危害性大的较大规模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政府负责指派经过一定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监测手段进行监测。重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由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统一监督管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对灾害隐患点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都具有现实意义,预报发布应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2专业骨干网络建设
  对一些危害相当严重,一旦发生灾害,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灾害隐患点,由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站网式监测。2005年以前,以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灾害、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灾害监测为主。监测数据达到适时传输,自动处理。2015年以前,建成覆盖全国的以站网式监测为骨干的主体监测网络。
  六、地区性战略问题  
  从总体上,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但在某一区域内,有的以某一种地质灾害占主导地位,有的多种地质灾害并存。很多地质灾害的发育,有一定的周期性、阶段性以及多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大规模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造成对地质环境的扰动与改造,其所引发的不良地质环境效应,不当的建设和开发,诱发、叠加、反馈和连锁反应等各种方式,加重和扩大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不良演化趋势。从上述原因出发,由于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生态系统、地质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在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个带,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上,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东、中、西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有不同的重点。
  (1)东部地区  
  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首先是要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灾区划,并据此及时调整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避免将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建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区和矿山采空区。其次,要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避免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对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丘陵区发育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要加强勘查、防治,走开发性治理的道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
 (2)中部地区  
  要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国土经济开发区和大江大河、交通干线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区段的地质灾害防灾区划。一是要建立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勘查评价制度。二是要在防灾区划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系统,加强监测预报,同时有计划地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采取防治措施。
  (3)西部地区  
  防灾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避让,尽量减少人员和财产的伤亡。主要任务是做好重大工程设施的选址和保证居民区的安全。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逐步西移的状况,应做好国土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调查和防灾区划,加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继续做好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经济区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评价;对可能开发的大型矿产基地、大型水能基地、提前做好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七、地质灾害防治投入机制
 地质灾害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损毁的地质事件,它是自然动力活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人类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中,不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任意地伐木毁林,劈山修路,采石开矿,削坡建房,过量地开采地下水,由此诱发了众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因此地质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地质灾害的属性,决定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和产业活动。它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政策的支持,而且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我国目前经济实力总体还较弱,国家每年只能拿出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防治。众多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除了政府负责主导性的防治外,还需各行各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共同投入。这就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投入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
  1.地质灾害防治投入的多元化
  如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自然营力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土地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植被资源开发以及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该与这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在这些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将促进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二者取得相互促进的效果。因此,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在发展经济活动中,为了免受灾害损失,取得效益和利润,就应该将所涉及的地质灾  害防治工作纳入经济活动中,就必须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予以必要的投入。
  (1)国家政府的投入  
  各级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通过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由于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区域性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重大地质灾害的勘查与治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政府的投入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它对于抓好面上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2)企业的投入
  
  在山区及平原区的地面沉降区的企业,在其工程建设活动中(修路、开矿、建房),往往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因此为了免受灾害损失,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工程立项论证时,就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查明地质灾害现状,避开地质灾害地区,制订防治对策措施,在工程建设中对一些不稳定岩土体,采取必要的工程手段进行治理。在工程完成后,还需加强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以防万一。这些投入,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仅占很少的比例,但它往往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3)私人的投入(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户)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在由于其个体活动中(如开矿、削坡建房)诱发的地质灾害,其个人必须负责对灾害进行治理。特别是当灾害体将危害他人及公家利益时,政府还需督促其出资治理。
 2.地质灾害防治投入的多渠道
  (1)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建设防汛防旱相结合
  全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较快,大、中、小各类水库众多,由于水库蓄水,水位抬升,浸没了大部分边坡或边坡角,从而改变了边坡前缘或整体的受力条件,边坡中原来存在的软弱带泥  化,孕育成滑动面或使老滑坡复活,造成水库边岸失稳。因此库区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投入专项资金,解决好库区边岸失稳的问题,防止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每年的汛期,由于降雨集中,形成了崩滑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据统计,因为强暴雨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高于洪水造成的人员伤亡。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防汛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在防汛经费中,需安排防灾专项,用于雨情、水情动态监测及因山洪暴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的防治。
  (2)地质灾害防治与交通建设相结合
 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丘陵山区,纵横交错的交通干线多是在劈山、削坡、架桥、填方的情况下修建的,这些铁路、公路的修建,破坏了山体自然边坡的稳定坡角,使其前部抗力降低,一旦潜在的结构面在外因作用下发生滑动,就会产生危害极大的滑坡或崩塌。例如:浙江省金温铁路修建时,由于时间、经费等多方面因素,事先没有进行地质灾害专项勘查评价,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也没及时跟上,因而在通车不久,连续发生多起崩塌、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在近两年,金温铁道公司又花了上亿元资金进行了地质灾害  专项整治。金温铁路的实例提示我们,在交通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区,一定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防灾工作的投入,若在选址阶段,花费一定的资金,开展地质灾害专项勘查评价,可以及早地避开灾害隐患,及早地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防止造成的更大损失。
  (3)地质灾害防治与农村脱贫工作相结合
  我国一些贫困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地质条件较差,较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些地方整个村庄坐落在滑坡体上,或滑坡体下方,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些地方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身无力治理,国家投资成本也过高,从实际出发结合下山脱贫工作,采取搬迁避灾的方法,是解除地质灾害威胁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浙江省磐安、景宁、仙居、庆元等县,在政府重视下,通过扶贫资金的渠道,优先安排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山村,分期分批整体搬迁、下山避灾、重建家园,走出一条避灾下山脱贫之路,取得双赢的效益。
  (4)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当前地质灾害频发,是生态环境失衡的恶果之一。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对于防治地质灾害,减轻其危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许多山区县(市)均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口号,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开展绿化造林,整治水土流失,严格资源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这一系列的措施,对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发育、发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SOSO.CC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waityou5683 + 1 + 1 不错
www2002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44) 鸡蛋(3)
东南西北人 发表于 2016-2-27 20: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0) 鸡蛋(0)
waityou5683 发表于 2016-3-9 09: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7:45 编辑 <br /><br />大师级别的啊

SOSO.CC
鲜花(0) 鸡蛋(1)
flyingegg 发表于 2022-11-21 05: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妈呀,爱死你了 支持东南西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QQ即时充值|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百宝箱|留言|咨询|微信订阅|QQ189615688|东南西北人

GMT+8, 2024-3-28 16:20 , Processed in 0.087650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