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驰名中外的国际土木工程技术交流平台!

东南西北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820条微博

动态微博

本站帖子精华之精华汇总 Best of the Best英语口语、听力、翻译、考试学习经验交流与探讨1000多土木工程类行业软件、计算表格和计算工具免费下载东南西北人网站QQ精英群 QQ189615688
中国土木工程师手册(上中下)东南西北人英文资料走马观花500多专业手册、工程手册100多个专业词典大汇总
如何获取积分和金币?精彩施工和土木工程技术视频东南西北人英汉对照资料汇总各版块精彩讨论贴汇总!
查看: 1015|回复: 28

那么这样回填区,采用什么基础形式最好!

[复制链接]
鲜花(138) 鸡蛋(0)
cdddd 发表于 2014-6-5 21: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
还有一个工程,要进行回填,地坪抬高!图中有两条线!一个建筑物室内地坪线,一个是一层地下室线,这种建筑物被人为抬高,原地坪低很多!那么这样采用什么基础形式最好!


SOSO.CC
捕获13.GIF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www2002 + 1 精彩解答!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6-5 21: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一个办公楼,根据地勘报告是杂填土,粉质粘土,圆砾层,现在甲方自己把场地清到了粉质粘土层表面,但是由于旁边的规划路比现有的粉质粘土层高出3~3.5m,所以房子的0.000会采取回填4m左右的土使之高于规划路,而采用人工挖孔桩大概最多4m就到了圆砾层,请问为了保证桩长,是否需要从现有的地面往下挖6m,还是上面的回填土也可以考虑进桩长的范围呢?谢谢

SOSO.CC
鲜花(143) 鸡蛋(3)
东南西北人 发表于 2014-6-6 08: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场地考虑桩基础比较稳妥,原因如下:

主要是浅基础存在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隐患,因为地面以下填土3米厚,填筑质量不清,也不想开挖;其次,其下砾石层4米到8米厚度不等下面就是岩石,对于高层建筑,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
鲜花(143) 鸡蛋(3)
东南西北人 发表于 2014-6-6 09: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2,桩长问题

设计方面没有多大区别,端承桩,那么大直径,都到岩石了,侧阻多4米少4米关系不大啊!
主要施工次序安排和,最好施工就可以。不知道,还考虑什么?
鲜花(354) 鸡蛋(0)
andongnimelo 发表于 2014-6-6 11: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当浅基础埋深超过一定深度的时候,造价和桩基础差不多。
在保证抬高地面不低于建筑物室外地面的情况下,回填土可以考虑进桩长的范围,
桩进入圆砾层计算出来的承载力能满足单桩承载力的要求,需要考虑回填土负摩阻力的影响以及应保证进入圆砾层的深度满足规范的要求,
桩基规范3.4.7条需要注意
对于填土建筑场地,宜先填土并保证填土的密实性,软土场地填土前应采取预设塑料排水板等措施,待填土地基沉降基本稳定后方可成桩

SOSO.CC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东南西北人 + 5 + 3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eagleto  在2014-6-14 01:45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东南西北人  在2014-6-6 12:00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5) 鸡蛋(0)
davidlau1976 发表于 2014-6-6 18: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建议对回填土进行处理再做桩,否则地面也容易出现沉降不均,影响观感及使用。

SOSO.CC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23 收起 理由
东南西北人 + 3 + 23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东南西北人  在2014-6-8 09:38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6-7 09: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首先应认真查明和处理各种地下障碍物,确保地基基础工程质量和进度。
  地下障碍物存在的年代有远有近,埋藏有深有浅,分布有疏有密,范围有大有小,没有规律可循,只有认真作好地质勘测,分析判断,精心处理,才能除掉建筑物的隐患。在查明了地下物之后,处理方案要谨慎选择,且要有建设(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大家共同重视、共同努力,方能得到圆满解决。
一、山区建筑地基的特点
  山区建筑地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与平原地区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地面高差悬殊很大。大量的平整场地工作往往使同一建筑物的部分基础置于挖方区,而另一部分基础置于填方区;一部分基础置于河道上,而另一部分基础置于硬上层上,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2、基岩起伏变化较大。由于基岩起伏,上覆土层的厚度不同,常常使建筑物一部分基础置于坚硬的基岩上;另一部分基础置于土层上,使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3、土层复杂。山区地基由于土层在平面与竖向分布上常有很大的差异,不但层次多,且各种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相差悬殊,在平面上土层厚度变化较大。
  4、局部软弱土层。山区常遇到有古(老)池塘,河道沟渠的淤泥细砂,软塑状粘性土层等局部软弱土层,一般面积不大,对一个建筑物地基的影响虽只是局部的,但如果处理不当,易产生基础不均匀沉降,也应重视。
二、对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l、桩基础
  采用爆扩桩、灌注极,打入桩穿过软弱土层,将基础支撑在坚硬土(石)层上,使建筑物的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这种方法能同时取代或减少地基处理和开挖基坑的土方工程,可以节约人力和缩短工期,山区普遍采用此法。要使桩基础达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安全可靠,必须做到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否则虽采用了桩基础也会发生问题。
  2、充分利用上覆土层,尽量采用浅基础。当地基上部土层的强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厚度,其下分别为软弱土后和硬土层时,应优先采用浅基础较为经济合理。
  3、换土。换土有两种,一种是以硬换软,一种是以软换硬。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整个建筑物的均匀沉降。一般来讲,在一个建筑场地内,硬地基少,软地基多。它采用以软换硬的换土法(又叫褥垫)。若软地基少,硬地基多,宜采用以硬换软的换土法。若软硬地基各一半,宜采用设置沉降缝与局部换上相结合的方法。
  4、用梁板跨越软弱土层区。此方法较少采用。
 四川山区多年来较多采用的是换土法和桩基础,效果很好,至今未发现大的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1、山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只有在查清工程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情况下,经过认真勘测才能对地基采用因地制宜的合理方案。因此山区建设中搞好水文地质勘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山区建设中,平整场地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填土区,合理地利用填土地基,对山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填土地基的关键是提高填土的密实度。因此,要统一规划,安排好平整场地,地车上压实处理及基础施工的综合方案,提高填土质量。
  3、山区建设软硬不均地基比较复杂,在设计时应考虑减少建筑物的沉降差。桩基础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选用什么样的桩型及工艺应根据地质情况和具体条件确定。为了保证质量,在现场进行桩的静载试验来确定桩基的承载力是非常必要的。
  4、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主要建筑物的基槽(坑)开挖后,应组织质监、地勘、设计、监理、建设、施工单位进行验槽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基础施工应作好隐蔽工程记录,特殊处理记录。
  5、对有代表性的软、硬不均地基的建筑物应加强沉降观测。以便分析研究,为山区建设处理软硬不均地基积累资料。

SOSO.CC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6-7 09: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可以采用不同形式,但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确保满足地规要求(变形要求)。还要有构造措施(地基拉梁)。
对于岩石地基,同一栋建筑可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因为岩石地基可忽略岩体压缩变形。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1 “以硬换软”或“以软换硬”一般是基岩埋深差距不是很大,采用浅基础时的处理办法,否则大量挖方换填就不合适了。“以硬换软”很常见,不多说了。“以硬换软”中的“软”通常不太软,可以作为基础持力层,我们做过一个项目,48层钢结构,四层地下室,底板下3/4地层为强风化板岩,1/4为中风化板岩,经过承载力深度修正,强风化岩强度满足要求,经验算变形也满足要求,故采用筏板基础,以强风化为持力层,为确保沉降均匀,决定对1/4的中风化岩挖除200mm后铺设碎石褥垫,“以软换硬”。
2 基岩起伏太大,用浅基础不太合适,建议采用桩(墩)基础,对于岩石地基,地基规范规定:无论浅基础(应该包括墩基础,虽然地基规范未规定)、桩基础,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律为fa,该值由岩基载荷试验确定(重要建筑)或按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乘以岩体完整程度折减系数(0.1~0.5)确定(一般建筑),只要基础底面积一样,不区分浅基础、墩基础、桩基础,基础承载能力一样。所以,对于岩石地基(岩体完整程度不低于较破碎),同一栋建筑可同时采用浅基础、墩基础、桩基础。这样,问题就简单了,3m采用墩基础(或独立基础),15m采用桩基础,只要是同一性质(岩石强度和完整程度)的岩石地基就行了,基础沉降差只是基础长度不同产生的压缩变形差。

SOSO.CC
鲜花(6) 鸡蛋(0)
chengwz 发表于 2014-6-7 10: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如果仅盖个小杂房,......
如果盖的是摩天大楼,......
如果带地下室,.....
如果地下水丰富,如果地下没水。。。。。。

SOSO.CC
鲜花(88) 鸡蛋(0)
楚八怪怪 发表于 2014-6-8 06: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断面图上怎么没有看见粉质粘土,楼高多少啊?

SOSO.CC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6-8 13: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后浇带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减轻不均匀沉降,另一个是减轻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
裙房轻,主体大而重,两个的沉降量肯定不同,一般主体施工结束后,对于地压缩土基本完成最终的沉降量,所以一般等主体完工后在做后浇带
后浇带应放在弯矩和剪力较小处,对连续梁而言,跨中1/3的位置就是剪力和弯矩最小的,你画个弯矩图就知道,

SOSO.CC
鲜花(2) 鸡蛋(0)
dhw193 发表于 2014-6-12 19: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

SOSO.CC
鲜花(88) 鸡蛋(0)
楚八怪怪 发表于 2014-6-13 14: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T上人 于 2016-7-22 13:24 编辑 <br /><br />怎么解决??

SOSO.CC
鲜花(20) 鸡蛋(0)
SHANDONGLAOFENG 发表于 2014-6-13 22: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眼下在做的广东某炼厂项目,场地竖向确定后,回填巨厚砂土。就是先经过了不同能级的全场强夯处理,罐区采用强夯置换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办公区夯后再进行桩基施工,桩顶设置高承台建设综合楼等,航后的地面(位于承台下方)则作为停车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东南西北人 + 3 + 3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sunlang 发表于 2014-6-14 10: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20) 鸡蛋(0)
SHANDONGLAOFENG 发表于 2014-6-15 0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炼厂项目场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地面以下15米左右均为分选性好的粉细砂,松散-中密-密实,采用强夯预处理后再进行各种桩基和复合地基,初步估算 节约处理费用至少4亿元人民币。看来经过预处理是必要的。

鲜花鸡蛋

东南西北人  在2014-6-27 21:24  送朵鲜花  并说: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5) 鸡蛋(0)
only8u8u 发表于 2014-6-15 23: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andongnimelo 发表于 2014-6-6 11:14
当浅基础埋深超过一定深度的时候,造价和桩基础差不多。
在保证抬高地面不低于建筑物室外地面的情况下,回 ...

地基处理有很多办法,看他们选择哪种了
鲜花(5) 鸡蛋(0)
only8u8u 发表于 2014-6-15 23: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基处理采用强夯不错噢。。。。。。。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6-27 16: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1,粗砂持力层天然地基,可以采用肋梁式条形。基础,平衡不均匀沉降

2,平板式筏板基础,勘察建议~~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编》
3.8.3 扩展基础系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其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2 扩展基础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9)当地基土质较弱,其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00kPa 时,一般采用大肋的板式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当土质不均匀或沿基础纵向荷载分布不均匀时,为了减少不均匀沉降,并加强条
形基础纵向受弯承载力,宜采用有纵肋的板式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5.2.4 基础选型的基本原则
1 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砌体房屋的结构特点、建筑功能要求、地域、场地、地基情况
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基础类别和形式。
2 多层砌体房屋,当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不大时,宜优先选用墙下条形刚性基础
或独立柱基础。当基础宽度较大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当地基较差且较均匀时,
则宜采用筏板基础。
按抗震设防的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采用条形基础、筏式或桩基。
鲜花(0) 鸡蛋(0)
GWR123 发表于 2014-6-27 20: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看一看  学习学习  谢谢大家  辛苦了
鲜花(8) 鸡蛋(0)
www2002 发表于 2014-6-27 21: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学习学习!!
鲜花(143) 鸡蛋(3)
东南西北人 发表于 2014-6-27 2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0 (27).jpg.thumb.jpg

(1) 主要技术内容
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由于夯实中形成的高密度及水泥土本身的强度,与搅拌水泥土桩相比,夯实水泥土桩桩体有较高强度。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桩身强度均匀、施工速度快、不受场地的影响、造价低、无污染等特点。


祥见以下帖子1.2.2:

建筑业10 项新技术—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http://www.eswnman.net/thread-237583-1-1.html
(出处: 东南西北人)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6-30 10: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殊天然地基基础—墩基础的设计及构造
一、 墩基的适用范围:   埋深大于3m、直径不小于800mm、且埋深与墩身直径的比小于6或埋深与扩底直径的比小于4的独立刚性基础,可按墩基进行设计。墩身有效长度不宜超过5m。 墩基础多用于多层建筑,由于基底面积按天然地基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免去了单墩载荷试验。因此,在工期紧张的条件下较受欢迎。 墩基施工应采用挖(钻)孔桩的方式,扩壁或不扩壁成孔。考虑到埋深过大时,如采用墩基方法设计则不符合实际,因此规定了长径比界限及有效长度不超过5m的限制,以区别于人工挖孔桩。当超过限制时,应按挖孔桩设计和检验。 单从承载力方面分析,采用墩基的设计方法偏于安全。 二、 墩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墩承载力特征值或墩底面积计算不考虑墩身侧摩阻力,墩底端阻力特征值采用修正后的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或按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岩石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进行深宽修正。 2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3条的规定。 甲级设计等级建筑物的墩底承载力特征值可通过孔内墩底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等方法确定。荷载不大的墩,也可直接进行单墩竖向载荷试验,按单桩竖向载荷试验方法直接确定单墩承载力特征值。 墩埋深超过5m且墩周土强度较高时,当采用公式计算、室内试验、查表或其他原位测试方法(载荷试验除外)确定墩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时,可乘以1.1的调整系数,岩石地基不予调整。 3 墩身混凝土强度验算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8.5.9条的规定。 4 墩底压力的计算、墩底软弱下卧层验算及单墩沉降验算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章地基计算中的有关规定。 三、 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2 墩身采用构造配筋时,纵向钢筋不小于8Φ12mm,且配筋率不小于0.15%,纵筋长度不小于三分之一墩高,箍筋Φ8@250mm。 3 对于一柱一墩的墩基,柱与墩的连接以及墩帽(或称承台)的构造,应视设计等级、荷载大小、连系梁布置情况等综合确定,可设置承台或将墩与柱直接连接。当墩与柱直接连接时,柱边至墩周边之间最小间距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表8.2.5—2杯壁厚度的要求,并进行局部承压验算。当柱与墩的连接不能满足固接要求时,则应在两个方向设置连系梁,连系梁的截面和配筋应由计算确定。 墙下墩基多用于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物,设计不考虑水平力,墙下基础梁与墩顶的连接只需考虑构造要求,采取插筋连接即可。可设置与墩顶截面一致的墩帽,墩帽底可与基础梁底标高一致,并与基础梁一次浇注。在墩顶设置墩帽可保证墩与基础梁的整体连接,其钢筋构造可参照框架顶层的梁柱连接,并应满足钢筋锚固长度的要求。 4 墩基成孔宜采用人工挖孔、机械钻孔的方法施工。墩底扩底直径不宜大于墩身直径的2.5倍。 5 相邻墩墩底标高一致时,墩位按上部结构要求及施工条件布置,墩中心距可不受限制。持力层起伏很大时,应综合考虑相邻墩墩底高差与墩中心距之间的关系,进行持力层稳定性验算,不满足时可调整墩距或墩底标高。 6 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宜小于300mm。当持力层为中风化、微风化、未风化岩石时,在保证墩基稳定性的条件下,墩底可直接置于岩石面上,岩石面不平整时,应整平或凿成台阶状。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7-6 10: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先看清楚地质资料中对场地的评价和基础选型的建议,好对场地的大致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根据地质剖面图和各土层的物理指标对场地的地质结构、土层分布、场地稳定性、均匀性进行评价和了解;
3、确定基础形式;
4、根据基础形式,确定地基持力层、基础埋深、土层数据等;
5、沉降数据分析;
6、是否发现影响基础的不利地质情况,如土洞、溶洞、软弱土、地下水情况.......等等。注意有关地下水地质报告中经常有这样一句“勘察期间未见地下水“,如果带地下室,而且场地为不透水土层,例如岩石,设计时必须考虑水压,因为基坑一旦进水,而水又无处可去,如果设计时未加考虑那就麻烦了。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7-6 10: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殊天然地基基础—墩基础的设计及构造
一、 墩基的适用范围:   埋深大于3m、直径不小于800mm、且埋深与墩身直径的比小于6或埋深与扩底直径的比小于4的独立刚性基础,可按墩基进行设计。墩身有效长度不宜超过5m。 墩基础多用于多层建筑,由于基底面积按天然地基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免去了单墩载荷试验。因此,在工期紧张的条件下较受欢迎。 墩基施工应采用挖(钻)孔桩的方式,扩壁或不扩壁成孔。考虑到埋深过大时,如采用墩基方法设计则不符合实际,因此规定了长径比界限及有效长度不超过5m的限制,以区别于人工挖孔桩。当超过限制时,应按挖孔桩设计和检验。 单从承载力方面分析,采用墩基的设计方法偏于安全。 二、 墩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墩承载力特征值或墩底面积计算不考虑墩身侧摩阻力,墩底端阻力特征值采用修正后的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或按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岩石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进行深宽修正。 2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3条的规定。 甲级设计等级建筑物的墩底承载力特征值可通过孔内墩底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等方法确定。荷载不大的墩,也可直接进行单墩竖向载荷试验,按单桩竖向载荷试验方法直接确定单墩承载力特征值。 墩埋深超过5m且墩周土强度较高时,当采用公式计算、室内试验、查表或其他原位测试方法(载荷试验除外)确定墩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时,可乘以1.1的调整系数,岩石地基不予调整。 3 墩身混凝土强度验算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8.5.9条的规定。 4 墩底压力的计算、墩底软弱下卧层验算及单墩沉降验算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章地基计算中的有关规定。 三、 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2 墩身采用构造配筋时,纵向钢筋不小于8Φ12mm,且配筋率不小于0.15%,纵筋长度不小于三分之一墩高,箍筋Φ8@250mm。 3 对于一柱一墩的墩基,柱与墩的连接以及墩帽(或称承台)的构造,应视设计等级、荷载大小、连系梁布置情况等综合确定,可设置承台或将墩与柱直接连接。当墩与柱直接连接时,柱边至墩周边之间最小间距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表8.2.5—2杯壁厚度的要求,并进行局部承压验算。当柱与墩的连接不能满足固接要求时,则应在两个方向设置连系梁,连系梁的截面和配筋应由计算确定。 墙下墩基多用于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物,设计不考虑水平力,墙下基础梁与墩顶的连接只需考虑构造要求,采取插筋连接即可。可设置与墩顶截面一致的墩帽,墩帽底可与基础梁底标高一致,并与基础梁一次浇注。在墩顶设置墩帽可保证墩与基础梁的整体连接,其钢筋构造可参照框架顶层的梁柱连接,并应满足钢筋锚固长度的要求。 4 墩基成孔宜采用人工挖孔、机械钻孔的方法施工。墩底扩底直径不宜大于墩身直径的2.5倍。 5 相邻墩墩底标高一致时,墩位按上部结构要求及施工条件布置,墩中心距可不受限制。持力层起伏很大时,应综合考虑相邻墩墩底高差与墩中心距之间的关系,进行持力层稳定性验算,不满足时可调整墩距或墩底标高。 6 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宜小于300mm。当持力层为中风化、微风化、未风化岩石时,在保证墩基稳定性的条件下,墩底可直接置于岩石面上,岩石面不平整时,应整平或凿成台阶状。

鲜花鸡蛋

东南西北人  在2014-7-6 22:03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7-6 2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基础含钢量的因素很多如: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持力层的选择、上部结构形式及荷载、基础形式的选择......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条件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
基础的含钢量的决定因素不是基础形式,而是由荷载的传递形式来决定的,并且,还要根据地基环境和使用要求来确定。
不过,一般情况下,基础的含钢量会有个大致的范围比如0.05~0.08t/m3.
鲜花(88) 鸡蛋(0)
楚八怪怪 发表于 2014-7-7 08: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个脚印,好去摇一摇,便也期待中。
鲜花(138) 鸡蛋(0)
 楼主| cdddd 发表于 2014-7-16 1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0) 鸡蛋(0)
mastercard 发表于 2023-2-23 1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QQ即时充值|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百宝箱|留言|咨询|微信订阅|QQ189615688|东南西北人

GMT+8, 2023-3-24 18:39 , Processed in 1.762697 second(s), 6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